香椿(学名:Toona sinensis)又名香椿芽、香桩头、大红椿树、椿天等,在安徽地区也有叫春苗。根有二层皮,又称椿白皮,原产于中国,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泛地区,为楝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呈偶数羽状复叶,圆锥花序,两性花白色,果实是椭圆形蒴果,翅状种子,种子可以繁殖。树体高大,除供椿芽食用外,也是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古代称香椿为椿,称臭椿为樗。中国人食用香椿久已成习,汉代就遍布大江南北。椿芽营养丰富,并具有食疗作用,主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痢疾等。
乔木;树皮粗糙,深褐色,片状脱落。叶具长柄,偶数羽状复叶,长30-50厘米或更长;小叶16-20,对生或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9-1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尾尖,基部一侧圆形,另一侧楔形,不对称,边全缘或有疏离的小锯齿,两面均无毛,无斑点,背面常呈粉绿色,侧脉每边18-24条,平展,与中脉几成直角开出,背面略凸起;小叶柄长5-10毫米。
圆锥花序与叶等长或更长,被稀疏的锈色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小聚伞花序生于短的小枝上,多花;花长4-5毫米,具短花梗;花萼5齿裂或浅波状,外面被柔毛,且有睫毛;花瓣5,白色,长圆形,先端钝,长4-5毫米,宽2-3毫米,无毛;雄蕊10,其中5枚能育,5枚退化;花盘无毛,近念珠状;子房圆锥形,有5条细沟纹,无毛,每室有胚珠8颗,花柱比子房长,柱头盘状。
蒴果狭椭圆形,长2-3.5厘米,深褐色,有小而苍白色的皮孔,果瓣薄;种子基部通常钝,上端有膜质的长翅,下端无翅。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1)种子处理:将当年采收的香椿种子去翅,清除杂质后,用55摄氏度温水浸泡12小时后捞出,清洗,沥去表面水分后,置22摄氏度—24摄氏度恒温下催芽,当种子芽长到1—2毫米时即可播种。
(2)播种:在洁净的育苗盘底层铺放一层白纸,白纸上平摊一层厚约2.5厘米的珍珠岩,然后将已催芽的种子均匀撒摆在基质上,其上再覆盖一层1.5厘米厚的珍珠岩,之后立即喷水。
(3)管理:播后5天左右种芽即可伸出基质层,10天左右下胚轴可达8—10厘米,此时应注意定时喷雾,以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左右。2周左右,当种芽下胚轴长到10厘米以上,子叶完全展开,单株重量在0.1—0.12g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可将种芽连根从基质中拔出。
它含有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有抗衰老和补阳滋阴的作用,故有“助孕素”的美称。
香椿是时令名品,含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
香椿具有清热利湿、利尿解毒之功效,是辅助治疗肠炎、痢疾、泌尿系统感染的良药。
香椿的挥发气味能透过蛔虫的表皮,使蛔虫不能附着在肠壁上而被排出体外。
1、阴虚、燥热的患者不可食用香椿
中医认为,香椿多走肝经,可以助阳,所以一般阳虚的人吃香椿是有好处的。但是相对的,如果过于严厉对待某人人吃了香椿后容易加重肝火,尤其是像糖尿病患者这样属于阴虚、燥热的患者,吃了对病情的恢复没有好处。
2、有眼部并发症的患者
更应少吃香椿,否则会对眼部疾病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香椿是时令名品,含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
据《随居饮食谱》:"多食壅气动风,有宿疾者勿食"以及孟冼"动风,多食令人神昏、血气微"的记载,有"宿疾"(患有慢性病)的人,体质虚弱的人,患病初愈的人,怀有身孕的妇女最好不要食用。
3、糖尿病患者一定不要食用香椿
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就过高,食用香椿会对身体不利的影响。怀孕的女性更不能食用,肚子里的宝宝最重要,稍微有一点危害都不可以食用。不要为了自己想吃香椿就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