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草,拉丁学名: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别称蓼萍草,扁草。为多年生无茎沉水草本,有匍匐茎。生于溪沟、河流等环境之中。分布在中国的多个省区;伊拉克、印度、中南半岛、日本、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地也有。有药用、观赏、经济等多种价值。
沉水草本。具匍匐茎,径约2毫米,白色,光滑或稍粗糙,先端芽浅黄色。叶基生,线形或带形,长20-200厘米,宽0.5-2厘米,绿色或略带紫红色,常具棕色条纹和斑点,先端圆钝,边缘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细锯齿;无叶柄;叶脉5-9条,萼片3片,大小不等,成舟形浮于水上,中间一片较小,中肋部龙骨状,向上伸似帆。[1]
花单性;雌雄异株;雄佛焰苞卵状圆锥形,长1.5-2厘米,宽0.5-1厘米,每佛焰苞内含雄花200余朵或更多,成熟的雄花浮在水面开放;萼片3,大小不等,两片较大,长0.4-0.6毫米,宽约0.3毫米,成舟形浮于水上,中间一片较小,长约0.3毫米,宽约0.2毫米,中肋部龙骨状,向上伸展似帆;雄蕊1枚,花丝先端不分裂或部分2裂,基部具毛状凸起和1-2枚膜状体;花粉粒白色,长圆形,无萌发孔,表面具有不规则的颗粒状凸起;雌佛焰苞筒状,先端2裂,绿色或暗紫红色,长1.5-2厘米,梗纤细,绿色或淡红色,长30-50厘米,甚至更长,随水深而改变,受精后螺旋状卷曲;雌花单生于佛焰苞内,萼片3,先端钝,绿紫色,质较硬,长2-4毫米,宽约3毫米;花瓣3,极小,白色,与萼片互生;花柱3,先端2裂;退化雄蕊3枚;子房下位,圆柱形,光滑;胚珠多数,直立,厚珠心型,外珠被长于内珠被。
果实圆柱形,长5-30厘米,直径约5毫米。种子倒长卵形,有腺毛状凸起。
大苦草-清热解毒,舒肝利胆。用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肠胃炎,感冒发热,流感,咽喉炎,牙痛。
【别名】獐牙菜、黑节苦草、黑菊黄、走胆草、紫花青叶胆、蓑衣莲
【来源】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双点獐牙菜Swertia bimaculata (Sieb. et Zucc.) Hook. f. et Thoms.,以全草入药。夏秋采全草,晒干。大苦草(5张)
【性味归经】苦,寒。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苦草属(学名:Vallisneria),所属植物界,属苦草属水鳖科,约6-1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苦草 V. spiralis L.,我国各地水塘中亦时见之,为饲养淡水鱼类很好的饲料。果线形,包藏于佛焰苞内,有种子多颗。
Vallisneria L.苦草属,水鳖科,约6-1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苦草 V. spiralis L.,我国各地水塘中亦时见之,为饲养淡水鱼类很好的饲料。沉水、无茎草本,有纤匐枝;叶长而狭,线形或狭带状;花单性;雄花多数,微小,生于一卵形、3裂、具短柄的佛焰苞内;花被片3;雄蕊1-3;雌花单生于一管状、3齿裂的佛焰苞内,此苞生于一极长、线形的花茎之顶,使雌花浮于水面,雄花成熟后即逸出苞外飘浮于水面,授粉作用便在水面上举行,等到雌花受精后,此长花茎即旋卷把未成熟的子房拖入水底而结果;果线形,包藏于佛焰苞内,有种子多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