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湖南、贵州;浙江亦有引种。模式标本采自湖南东安县。
形态特征:
竿高约3米,直径8-11毫米;节间长22—26厘米,有污粉;幼时密生伏贴褐色疣基刺毛;竿环微隆起;节内长5—8毫米;箨鞘在竿下部秆短于节间,绿色微带紫,干后深稻草色,密被褐紫色向上疣基刺毛,无斑点,边缘密生棕色纤毛;箨耳大,镰形,长约1.5厘米,宽约1.3—3毫米,褐色,有放射状伸展的淡黄色弯曲缒毛,其长可达2厘米;箨舌截形至微拱形,高2—2.5毫米,褐紫色,边缘生长12—16毫米或更长的棕包缝毛;箨片直立或外翻,绿色,窄长三角形,基部不向内收窄。小枝具6或7叶;叶鞘背面幼时贴生褐棕色向上的疣基刺毛,老时脱落变为无毛,边缘密生褐棕色长纤毛;叶耳大,镰形,棕紫色,长约12毫米,宽约2毫米,边缘生放射状伸展长约14毫米的缝毛;叶舌高约2毫米,截形,褐紫色,边缘有淡棕色长缝毛;叶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5—24.5厘米,宽5.6—7.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稀可为楔形,表面灰白色;次脉10-13对,小横脉形成方格状。花序未充分成熟。笋期5月。
生长习性:
海拔600—700米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