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西藏南部。
形态特征:
竿柄长3—7厘米,径粗1.3—2厘米;节间长1.5—7毫米。竿自立,高2--5.4米,粗7—15毫米;节间一般长20—25(30)厘米,基部第一节间长3—6厘米,圆筒形,坚硬,无毛,幼时密被白粉,纵向细肋刁<甚明显,基部数节间的竿壁很厚或近于实心,竿中部壁厚3—4毫米;箨环隆起乃至肿胀,幼时被黄褐色小刺毛;竿环隆起,幼时密被白粉;节内长2—4毫米,白粉较少。竿芽以12—20枚排列成上下两列,组合为半圆形的复合芽。竿每节簇生多枝,枝纤细,近等粗,不再分枝,直径1—1.5毫米。箨鞘迟落,,革质,淡黄褐色,上半部呈瓶颈状变窄,常为不对称地向上长收窄,背面在上方被稀疏的棕色刺毛,基底部分除两侧无毛外,也密被黄褐色至棕黑色刺毛,腹面在狭窄部分被淡黄色至棕色小硬毛(近顶端尤密),边缘上半部生黄褐色小刺毛;箨耳及鞘口缝毛俱缺;箨舌发达,高1.5—4毫米,密被黄褐色小硬毛,边缘具不整齐细齿裂;箨片线状披针形,外翻,上表面基部被黄褐色小硬毛。末级小枝具(3)4(5)叶;叶鞘长2.7—5厘米,淡绿色,纵脉纹不甚明显,边缘无纤毛;叶耳微小,暗紫色,早落,边缘具灰褐色缝毛;叶舌截形,无毛,高约1毫米;叶柄长约1毫米;叶片披针形,长(5)7-11厘米,宽6—10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下表面部具稀疏的灰色柔毛,次脉(2)3对,小横脉不清晰,叶缘具小锯齿而粗糙。花枝未见。笋期5—7月。
生长习性:
海拔2200米。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