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西藏东南部。
形态特征:
竿柄在母竿基上通常为2枚,稀3或4枚,作交互对生状,长10-20厘米,粗1—2厘米。竿近散生,高4—6.5米,粗1—2.8厘米,先端直立或微弯;节间圆筒形,但在分枝之一侧的节间基部微扁平,一般长约20厘米,最长可达32厘米,基部最短节间长约10厘米,幼时微被白粉,无毛,平滑,竿壁厚3—6毫米,髓在起初为丝状连结,以后变为锯屑状;箨环隆起;竿环微隆起,光滑;节内长3—6毫米。竿芽卵形,边缘密生灰色纤毛。枝条在竿每节为(3)5(7)枝,直径1—2毫米,与竿作35—60度夹角。笋紫绿色,无毛,其箨鞘的上部不互相紧贴而呈喇叭状外展;箨鞘长方形,短于其节间,中部以下为革质,上部为纸质而在干后能作波状皱折,鞘口及两肩呈“山”字形耸起,顶端宽8-12毫米,背面无毛,纵向脉纹极明显;箨耳及鞘口缝毛俱缺;箨舌呈“山”字形,无毛,高约1毫米;箨片三角状锥形,直立,基部远较箨鞘顶端为窄,无毛,纵脉纹不明显,与箨鞘顶端不具关节,故不易自其上断落。小枝具3—4(8)叶;叶鞘长2.5—4厘米;无毛;叶耳及鞘口缝毛均缺;叶舌弧形突出,无毛,高约2毫米;叶柄长约2毫米,无毛;叶片狭披针形,长5.5—16.5厘米,宽7-14毫米,基部楔形,无毛,次脉(2)3(4)对,小横脉清晰,叶缘具小锯齿。花枝未见。笋期8月。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2200—2500米的亚热带季雨林带的针阔叶混交林下。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