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西藏南部。
形态特征:
竿柄长3-4.5厘米,粗1.3—3厘米;节间长2---6毫米,幼时密被灰白色绒毛。竿高2-6米,粗1—3.5厘米;节间长17—28厘米,圆筒形,中空,幼时密被白粉(箨环刀;方有一圈1—1.3厘米宽的白粉环尤为显著),无毛,具较明显的纵向细肋,竿壁厚2—3毫米;箨环隆起,具箨鞘基部之残留物;竿环隆起;节内长3—7毫米,初时密被白粉。竿芽桃形,被微毛。竿每节以多枝簇生,枝长80—100厘米,粗1—4毫米。箨鞘革质,长方形,先端收窄呈短颈状,基部向两侧延伸而略呈耳状,背面无毛,纵向脉纹显著,干后变为黄褐色,上部边缘生浅黄色短纤毛;箨耳及鞘口缒毛俱缺;箨舌截形或歪形,无毛,高约1毫米;箨片线状披针形,外翻,略窄于箨鞘顶端之宽度,被灰白色刺毛而稍粗糙。末级小枝具3或4叶;叶鞘长2—5.5厘米,无毛;叶耳及鞘口缝毛俱缺;叶舌呈舌状突出,通常紫色,无毛,高约1毫米;叶柄长1.5—5毫米;叶片披针形,长2—12.5厘米,宽3—19毫米,质地较薄,下表面淡绿色,微粗糙,基部圆形或阔楔形,次脉3或4对,小横脉不发达,叶缘具小锯齿而粗糙。花枝未见。笋期4—5月。
生长习性:
海拔2200—3000米。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