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云南西部。
形态特征:
竿高3—4米,粗6-10毫米,梢端直立;节间长11-17距米,圆筒形,幼时灰绿色,密被白粉,具灰白色小硬毛,纵向纠肋微显,竿壁厚2—3毫米;箨环隆起;竿环微隆起或隆起;节内长2-3毫米,幼时有白粉。竿芽长卵形,边缘密生淡黄色纤毛。枝条在竿每节为6—10枚,上举,直径1.5—2毫米。箨鞘宿存,长圆形,先端三角形,革质,背面被黄褐色刺毛,纵脉纹明显,边缘幼时具纤毛;箨耳及鞘口继毛均缺;箨舌截形,高约l毫米,边缘幼时密生黄褐色纤毛;箨片外翻,线状披针形,无毛,基底较箨鞘顶端为窄,并与箨鞘顶端相连处有关节,故两者易脱离,边缘有小锯齿。小枝具3--5叶;叶鞘长2-4厘米,仅于边缘生灰黄色短纤毛;叶耳近镰形,微小,紫色,各具3或4条长1毫米放射状缒毛;叶舌截形,紫色,高约1毫米,边缘幼时生短纤毛,外叶舌幼时有灰白色柔毛;叶柄长1—1.5毫米,背面幼时有灰白色柔毛;叶片狭披针形,长5—9.2厘米,宽5—8毫米,基部阔楔形或楔形,下表面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在基部尤密),次脉3对,小横脉不清晰,叶缘一侧具小锯齿,另一侧近于平滑。花枝未见。笋期7月。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3250米的高山松、山杨林下。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