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本种在云南东南至西南海拔360—1100米分布,但均是栽培。
形态特征:
竿高15-18米,直径10—15厘米,梢端弯或微下垂,基部数节环生气根;节间的下部深绿色,长26—32厘米,一侧扁平部分无毛,上部具少量白粉,竿壁厚2—2.5厘米;竿环不隆起,节内长1.5厘米,在其间和箨环下方均具一圈白色绒毛环。枝下高0.5—1米。竿每节分多枝,主枝3条,其中1条明显较粗壮,或有时主枝不发达而有一大型潜伏芽,侧枝纤细,下垂。箨鞘早落性,革质,初期为黄棕色,背部被白粉和生成棕色小刺毛;箨耳与箨片基部之外延部分相连,波状,长5—15毫米,宽2—3毫米,其上密被长为1厘米的猪鬃状缝毛;箨舌高5—8毫米,先端具不整齐的齿裂;箨片外翻,腹面的基部也密被猪鬃状硬直毛,其余部位被小刺毛。末级小枝具8—15叶;叶鞘被微毛;叶耳微小,易落,其上具继毛数条;叶舌高1毫米;叶片长10-15厘米,宽1—2厘米,次脉5或6对。花枝无叶,节间长1.5—1.8厘米,一侧扁平或具沟槽,其间密被黄棕色绒毛,每节着生10—25枚假小穗,其簇团的直径为1—2.2厘米;小穗倒卵形,长6—8.5毫米,宽2—4毫米,黄绿色,近于无毛,含小花2朵;颖2或3片;外稃长6—7毫米,宽4—5毫米,先端具长为0.8—1毫米的芒刺状小尖头;内稃长5—6毫米,两脊间宽1毫米,具3脉;花丝长6毫米,花药黄色或干后带紫色,长亦为6毫米,先端具尖头;雌蕊全长6—7.5毫米,子房上部连同花柱及柱头均被毛茸。果实未见。花期6—10月。
生长习性:
海拔360—1100米分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