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广西。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南丹山口林场。
形态特征:
竿高7一14米,径粗3一—6厘米,初被白粉,无毛或近无毛,具细纵肋;节间圆柱形,长25-45厘米,在分枝一侧扁平,节下方具猪皮状小凹纹,壁厚5—9毫米;箨环木栓质,附有长为2—3毫米之棕色硬毛;竿环略隆起,与箨环近同高;节内长8—12毫米。箨鞘革质,早落,背面贴生棕褐色长为2毫米倒向毛茸,近基部尤密,腹面无毛但具纵脉,有光泽,近先端的边缘生棕褐色纤毛,先端向内收窄成为宽15—20毫米之截平头;箨耳卵状,直立或开展,长5—6毫米,宽3—4毫米,两面被棕褐色糙毛,边缘生长为5—8毫米之棕褐色继毛;箨舌呈山字形隆起,高3毫米,边缘粗糙,先端生长为1—2毫米之纤毛;箨片披针形,长5—9厘米,宽7—9毫米,通常直立或外翻,先端渐尖,基部不收缩,其宽为箨鞘先端宽的一半,背面被褐色刺毛,腹面粗糙,边缘的下半部皱褶,具长4—7毫米之缝毛,继毛上并生有’长1毫米微毛。分枝3,开展或斜举,彼此粗细近相等;枝的箨环被小刺毛。叶以4—5片生于末级小枝;叶鞘长45—60毫米,初被棕褐色倒向毛茸,后无毛;叶耳镰刀状,开展,长7毫米,边缘燧毛长6—9毫米;叶舌近三角形,棕褐色,高2—3毫米,膜质,无毛;叶片披针形至阔披针形,长9—17厘米,宽14—23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圆,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被长为3—5毫米的白色绢状毛,并间有棕色倒向毛,次脉4—6对,具小横脉。花枝未见。笋期4月。
生长习性: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