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红福木樨园
- 联系人:柯书鸿
- 所在地:福建 南平
- 地 址: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兴浦路340号[浦城大酒店]商务中心
- 手 机:15105007088
- 电 话:-
- 认 证:
产品分类
企业动态
浦城丹桂产业文化培育与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5/10
浦城丹桂产业文化培育与发展的思考 一、浦城丹桂产业文化发展状况 浦城为“中国丹桂之乡”,浦城桂花列入*理标志保护产品,评为“福建花王”,丹桂制作技艺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浦城丹桂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浦城桂花的记载。著名文学家江淹于元徽二年(公元474年)任吴兴(浦城旧名)县令,曾作赋“桐之叶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香枝兮嫩叶,翡累兮翠叠”等,浦城桂树繁茂之景宛然可见。时至明代,桂花已成为浦城当地的著名特产,品尝桂花、赞美桂花、种植桂花,渐成民间风俗。用丹桂茶待客,成为浦城人*高和*亲的礼节,延续至今。每到春节,逢客来临,主人必奉上一盅木樨茶,道一声“清清吉吉”,寓意祈福,地域风情尽现其中。 浦城丹桂属桂花品种中的精品,有着很高的绿化观赏、食用药理和产业开发价值。几年来,产业的各项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从此浦城丹桂产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期。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早在2007年申报中国*个“丹桂之乡”之初,成立浦城县桂花产业发展协调小组,时任县长陈国发亲任组长,产业小组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制定《浦城县丹桂产业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展开全县桂花基地调查摸底,桂花古树的挂牌保护,丹桂文化的宣传推介,丹桂品种的调查,加工企业扩大规模,丹桂种植推广示范等等。早在1989年,浦城丹桂确定为县花,在2008年10月全县桂花协会第二次大会上,授予全县*批3 个“丹桂乡镇”、6 个“丹桂村”称号。 二是完成产业布*。2007年初就制定产业发展目标:从2007年至2015年,全县资源培育总量5-6*,年种苗繁育300万株,各类产品规模突破20万公斤,产值逾亿元大关。与旅游休闲相结合,提升旅游业的特色和文化品位。现对照目标,实现情况远超预期,截至2011年7月,全县丹桂种植面积6.1*(含非规划林地造林),苗木销售及花卉加工产值3亿元。丹桂休闲文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浦城丹桂正成为有品牌、有影响、有知名度的产业而声名远播。 三是配套政策扶持。*先是政策扶持,凡连片种植丹桂5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80元。成立县桂花协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省花协食用药用花卉分会,在维护浦城丹桂品牌,沟通种植大户、加工企业、流通大户等行业生产经营者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在科技帮扶、实施项目、解决林农困难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规范市场,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是栽培技术标准化。抓示范基地建设和苗木标准化工程,认真做好丹桂苗扦插标准化工作,已顺利通过省质监*组织专家审定验收并即将公布。同时特别注重浦城当地桂花的品种资源调查,2007年,委托南京林业大学桂花研究中心对浦城桂花品种资源进行了系统普查鉴定,确定浦城县有20个桂花品种,并对新品种进行了命名,其中“浦城丹桂”等12个品种系在浦城*次发现,“浦城丹桂”为浦城县特有的传统品种,栽培规模*大,是桂花品种中的精品,2011年7月“浦城丹桂”、“晨露”2个品种获得木樨属品种国际登陆中心颁发的“木樨属新品种国际登陆证书”,使之成为国际桂花新品种而被世界认知。 二、浦城丹桂产业文化的品牌建设 打造品牌就是一种广泛的营销力量,如今,浦城丹桂不仅遍布全省,浙江、江苏、湖南、台湾、安徽、广东、上海等南方省市各路客商纷至沓来采购丹桂苗木和丹桂系列产品。不仅如此,浦城丹桂还走进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为其场馆绿化增色添香。关于丹桂品牌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先是实施品牌保护。一是对县内桂花古树进行挂牌保护。自2007年开始,对县内的古桂花树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对地径在20厘米以上的桂花树严禁外调,对树龄逾百年的古桂花树挂牌保护,通过县政府公告形式,以县政府名义挂牌并制定保护措施。二是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完成了桂花产品生产、加工工艺的标准起草、修订组织初审、产品检测、标准论证和专家审定等工作,于2010年9月终成正果。为了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2011年8月,以县桂花协会为主体申报浦城桂花(或丹桂)的地理商标申报注册工作也开始筹划,将更好地促进包括浦城丹桂苗木在内的丹桂特色产品在商品流通领域上的监管,从而推动商标品牌创建。 其次是抓好品牌宣传。县里制定出台了《丹桂产业发展宣传工作方案》,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竞相出招,打造品牌效应。政府建立中国丹桂之乡网站,宣传、广电部门负责抓好丹桂之乡及产业发展动态的宣传,在县有线电视上开辟专门栏目定期报道;在入浦的相关路口设置“中国丹桂之乡欢迎您”的大型公益广告牌,在城西五一三路两旁数百米,“中国丹桂之乡”标牌与“中央苏区县”标牌并列悬挂;交警、公路稽征、交通运管等单位负责落实城市公交车辆、各类机动运输车辆喷写“浦城——中国丹桂之乡”宣传标语;邮政部门发行宣传丹桂文化的邮资明信片;文化、方志委等部门协同县政协文史部门负责弘扬丹桂传统文化,挖掘整理丹桂历史和浦城风情风貌,成书出版,一曲《亲亲一杯木樨茶》也唱出了浦城丹桂的民俗风情。同时,酝酿筹办“丹桂文化节”和筹建丹桂文化陈列馆等工作;建设、交通、公路等部门负责做好城镇、道路建设的丹桂树规划种植。我们在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作了为期一个月的宣传广告—“金秋时节何处去,请到浦城赏桂花”,节目播出后,宣传效果好,丹桂盛开的金秋时节前来浦城赏桂购苗的游人客商人流如织,对浦城发展丹桂特色产业给予高度评价。 第三是着力打造*。积*参与竞选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是品牌战略的有效方式。2010年10月28日-11月1日,参加了福建省花协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福建花王评选暨花卉精品展和第二届福建省年宵花订货会及2010年闽台花卉合作交流理论研讨会,来自全省各地186家花卉企事业单位的1693件展品参加了展览。会前会中,我们通过大力的宣传推介,浦城丹桂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得到广泛认同,丹桂树的品质得到了充分的赞扬,浦城丹桂在评选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福建“花王”称号,进一步提高了浦城丹桂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会过程中浦城丹桂展馆一直人来人往,络绎不*。中国花卉协会会长江泽慧夫妇慕名而来,踏香而至,听了我们的讲解,品尝了清香宜人的木樨茶后,更是对浦城丹桂赞赏有加。会展中,海峡拍卖行对我县送展参评的一株树形优美的丹桂树进行现场拍卖,以底价5500元送拍,经激烈竞价,*终报价竟达17000元。这就是品牌价值,这就是*效应! 三、浦城丹桂产业文化的发展思考 虽然我县丹桂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要谋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再接再厉,创新发展思路。浦城丹桂产业要抢占种质资源培育、产品精深加工、丹桂文化弘扬三个制高点,将创意转化为经济实力的能力,必须以自身独有的品牌,形成强劲的文化软实力。 1、布*须逐步科学化。合理科学布*未来的发展,2011年6月18日,县委陈国发书记和兰思仁校长分别代表浦城县政府、福建农林大学正式签定丹桂产业科研技术合作协议,内容包括产业发展的十年规划,以及中华桂花博览园、水北乌龙山桂花主题休闲度假区、一中农场桂花观赏园等园区建设规划,做到多元结合,特别是占地6000亩中华桂花博览园将分为五大区域:苗木繁育区、交易流通区、休闲观光区、科技研发区、文化展示区,不仅布*科学,而且做到产销一条龙,丹桂苗木生产和流通交易、文化休闲、科技研发等相结合,对浦城经济文化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经营要做到规模化。继续转变经营模式,在发展丹桂种植所需土地相对分散的情况下,推动浦城县丹桂苗木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的*终方向,积*探索实施新型“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乃至农村股份合作制运作模式,鼓励发展农民丹桂合作组织,变分散为集散,变被动为主动,依托规模生产带动丹桂产业的集约化经营。 3、科技研发寻求高端化。依托当前与福建农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科技联姻,*先实现花期控制和矮化技术,这对于丹桂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意义重大;引进县内没有的桂花新品种,重视种质资源基地建设;加大丹桂深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步伐,在国际市场上,用桂花制成的香精非常畅销,价格昂贵,堪于黄金媲美。我们企望本地优质丹桂能够提炼、生产出丹桂精油、香料、美容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这才真正实现了产品的精深加工。 4、文化推广促进休闲化。浦城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了浓厚的浦城丹桂文化底蕴,“梦笔生花”、“江郞才尽”等千古经典名句流传至今,唐朝诗人林藻兄弟赴京赶考途经仙霞古道浦城梨岭关驻足赋诗:“曾向岭头题姓字,不拿杨叶不言归。弟兄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后均科举及第,梨岭改名为折桂岭。直到如今,赛场夺冠仍然称之为“折桂”,其影响可见一斑。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文化名片,利用多种载体,寻求发展种植业、加工业以外的第三产业——休闲旅游业,使之与丹桂产业的链条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 浦城丹桂文化有厚重历史、丰富内涵、名人效应,只要我们具备一双慧眼,对现有的资源深入挖掘,合理利用、科学整合,就一定能够绽放美丽的花朵,飘逸迷人芬芳,丹桂产业文化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