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酸角原产热带非洲,后经苏丹引入印度繁衍栽植,生长非常适宜,以致人们误认为酸角是印度土生土长的植物。后来酸角由亚洲南部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国家和欧洲等地。
公元前4世纪酸角曾一度风靡古埃及和希腊。在世界上所有的热带果树中,酸角分布最为广泛,除南极洲外,其它各大洲均有分布。
亚州分布情况
亚洲是世界酸角的主要出产区。印度、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各国均有栽培,主要生长于热量条件好、降雨少、海拔不超过1500米的旱坡地。
其中印度、菲律宾、泰国有成片果园,且产量都十分可观,仅印度年产果荚达27.5万吨,菲律宾每年出口价值8万美元的酸角,泰国著名的甜酸角和酸酸角每年也大量出口创汇。
美洲分布情况
在美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拉美许多国家及美国的干热地区,墨西哥栽培面积在本洲最大,达4443公顷。美国主要分布于夏威夷、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南段、墨西哥湾沿岸和佛罗里达州,有著名的迈尼勒甜酸角。在危地马拉,集中分布于墨塔瓜干热峡谷,且这里还生长有大片的野生酸角树。
非洲分布情况
在非洲,酸角主要分布于埃及、埃塞俄比亚、南非、莱索托、肯尼亚、尼日利亚、喀麦隆、苏丹等国家的低海拔荒坡旱地和沙漠。南非、埃塞俄比亚数量相对较多。
欧洲分布情况
在欧洲,酸角主要分布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海拔1000米以下的近海坡地、荒山斜坡。一些家庭也喜欢种植酸角来美化庭院。
大洋洲分布情况
在大洋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斐济等国。
在我国分布情况
酸角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的南部及海南、台湾,海拔不越过1400米的旱坡荒地、干热河谷、庭院四旁和滨海。绝大部分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面积估算不到830公顷。
长期以来,由于热区龙眼、荔枝、芒果、菠萝、咖啡、橡胶、椰子等经济作物与酸角的比较利益差距大,因而酸角果树的保护与发展被人们忽视。特别是受过去极左思想的影响,大量老酸角树遭到砍伐,资源毁坏严重。
酸角在云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怒江、元江干热河谷及西双版纳一带,海拔50—1350米的热量好的地方,自然生长有版纳甜型和普通酸型两个类型。
其中川滇两省境内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酸角的主要产区,年产酸角100吨,单产、品质、风味都优于省内其它地区。
20世纪70年代中期,酸角曾在广州交易会上引起国外客商注意和询购,可惜当时限于条件未能及时开拓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酸角的更进一步认识和开发,酸角已在国内外市场崭露头角,大放异彩。
酸豆原产于非洲,现各热带地均有栽培。酸角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的南部及海南、台湾也有分布。在海南,其主要分布在南部如三亚、陵水、乐东以及昌江和儋州交界地带(即珠碧江两岸)等地分布较多,北部、中部相对较少,云南被称为“酸角之乡”。
世界酸角的主要出产区是亚洲,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各国均有栽培,主要生长于热量条件好、降雨少、海拔不超过1500米的旱坡地。在美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拉美许多国家及美国的干热地区。
形态特征:
酸豆(酸角)
(Tamarindus indica Linn):酸角又称酸豆、罗望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语)、甜目坎、通血图,为苏木科酸角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该属仅含酸角1种,有两个类型:甜型和酸型。冬春两季,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走进西双版纳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见到一种当地人们特别喜爱的果树——酸角,常绿乔木,高6~25m,胸径可达1.6m。树皮暗灰色,成片状开裂。小枝具短绒毛;皮多孔,褐色。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对生。圆锥花序顶生或总状花序腋生;木有硬心脏,暗红色,圆形嫩黄色。
花
两性花,花萼筒状螺形,先端4裂;花瓣5,上面3片发达,黄色有紫红色条纹,下面3片退化成鳞片状,雄蕊3,花丝中部以下合生,其余的3~5枚退化成刺毛状;雌蕊子房有柄。
荚果肥厚长直或微弯,圆筒形,长7~20cm、宽2~3cm,外果皮褐色,薄而脆,硬壳质;中果皮厚,肉质,可食;果熟时红棕色,味酸;故名“酸角”。种子黄褐色,3~10粒,近长方形,深红色光亮,包藏于厚黏质状的中果皮内。花期5~6月,果期8~12月。
酸角花
它树身高大,树干粗糙,枝叶扶疏,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长5—12厘米、宽1.5厘米荚果。一般一个荚果里有2—6颗果实。花为腋生的总状花序或顶生的圆锥花序;萼筒陀螺形,裂片4,披针形;
酸豆树
常绿乔木,高6-25m。树皮暗灰色,成不规则裂开。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短而粗壮;小叶14-40,叶片长圆形,长1-2.4cm,宽4-9mm,先端钝或微凹,基部近圆形,偏斜,两面无毛,全缘。胚珠多数。
荚果肥厚肉质,圆筒形,直或微弯,灰褐色,长3-6cm,宽约2cm,果实熟时红棕色,味酸。种子3-10颗,近长方形,红褐色,有光泽。花期2-8月,果期8-12月至翌年4月。酸角常绿乔木,高6-20m。树皮暗灰色,成不规则裂开。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短而粗壮;小叶14-40,叶片长圆形,长1-2.4cm,宽4-9mm,先端钝或微凹,基部近圆形,偏斜,两面无毛,全缘。
酸豆果
荚果肥厚肉质,圆筒形,直或微弯,灰褐色,长3-6cm,宽约2cm,果实熟时红棕色,味酸。种子3-10颗,近长方形,红褐色,有光泽。花期5-8月,果期7-12月至翌年5月。
果肉味酸甜,可生食或熟食,或作蜜饯或制成各种调味酱及泡菜;果汁加糖水是很好的清凉饮料;种仁榨取的油可供食用。果实入药,为清凉缓下剂,有驱风和抗坏血病之功效。此外,叶、花、果实均含有一种酸性物质,与其他含有染料的花混合,可作染料。
性状鉴别
果实长圆形,长3-6cm,直径约2cm。
表面深褐色,果皮较厚,质坚硬,内含种子3-10枚。种子条圆形或近圆形,表面红褐色,平滑有光泽。气微,味酸。
酸豆树可以长到20米高,在没有干季的地区可以保持四季常绿。酸豆木有硬质的黑红色的心材和软质黄色的白色的边材。酸豆的叶子是偶数羽状复叶,包括10-40个小叶。酸豆的花是总状花序,呈黄橙色。果实是褐色的豆角似的荚果,其中有软的果肉和许多硬皮的种子。划破种皮有助于萌发。
生长习性:
酸豆最适宜在温度高、日照长、气候干燥、干湿季节分明的地区生长。
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果需要在日平均温10℃以上,年积温7500℃左右,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下和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对土壤条件要求不是很严,在质地疏松、较肥沃的南亚热带红壤、砖红壤和冲积沙质土壤均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粘土和瘠薄土壤上生长发育较差。
生命力强,四季常绿,树型优美,是较好的防风林防沙林,利用价值大。
个性:坚韧、从容、挺拔、俊秀。
树体巨大,树冠呈球型,枝叶浓密,树姿宏丽,耐旱抗风寿命长,是优良的庭院和街道绿化树种,还可作草坪孤立风景树。
繁殖培育:
栽培技术
采种
采下成熟荚果,去其果肉取出种子,洗净后稍晒干,然后播种或贮藏。种子干时坚硬,颇耐贮藏,纯度高,每公斤约有1500~1700粒,发芽率95%左右。
育苗与造林
2~3月育苗。播种前用温水浸种1~2天,待种子膨胀后,条播或点播,播后5天左右开始发芽,20天以后芽基本出齐。幼苗出土后最初几天生长迅速,1个月后平均高可达15~20厘米,根深达10厘米以上,根幅5厘米×5厘米,在这期间幼苗宜稍加荫蔽。5~6个月后苗高达50厘米,可在8~9月移苗,翌年雨季定植较好,春季换叶时也可定植。还可在雨季开始后进行直播造林,每塘放2~3粒种子,出芽率高达95%,1个月后小苗高5~13厘米,但后期直播苗木比苗圃苗生长慢。由于牲畜喜欢吃它的叶子,造林后要加强管理。
育苗
由于酸豆实生苗繁殖的后代变异性不大,能保留母株的优良特性,因此在育苗时应选择品质好、结果多的优良母株采集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和果肉,取出种子,洗净、晾干保存。待秋季或春季时播种(穴播、条播均可)在预先准备好的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的苗床上,然后覆盖2~3厘米沙或细土,再盖上松针或禾草。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光照强时还要遮荫。在种子萌发幼苗长至高6厘米时,移人育苗袋内或继续留在苗床中生长。播种前若事先用25~30℃的温水浸泡种子5~6小时,更有助于萌发。
移栽
移栽最好选在春季发芽前开始进行,移栽时要施足基肥,特别是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窝穴要挖大些深些,并施足有机肥,将有利于促进根系的迅速扩展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管理
移栽成活后,要注意加强管理,施一些氮肥和有机肥,以促进植株生长。
酸豆耐高温,喜光照,光照充足时,结果多、品质好;相反,过荫则结果少、品质差。因此,每年都要对植株的陡长枝、枯死枝、密集枝条进行修剪、整形,保证枝叶的通风透光,促进萌发新枝,避免出现大小年,以利稳产、高产和提高品质。修剪应在春末采果之后,春芽萌发之前进行。
预先断根技术
采用 “预先断根”法可有效提高成龄酸豆的移植成活率 通过预先截断侧根, 保留主根, 利用根系的再生能力, 在酸豆侧根伤口形成愈伤组织,进而产生大量的吸收根, 而保留的主根在侧根截断后仍有一定的吸收能力, 有利于新根的发生。因此, 经过 5-6 个月的养根, 在移植时已经具有较多的吸收根, 移植后能保持较强的吸收能力, 有利于尽快建立新的水分平衡, 从而有效提高移植成活率。
嫁接技术
嫁接时期和方法 印度学者Awasthi O P等在巴斯达半湿润气候地区,酸角嫁接的最佳时间是3—4月,嫁接成活率76.16%~82.15%;Grjazevva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温度和相对湿度对酸角接穗发芽和嫁接成活率的影响较显著。罗望子自身含有较多的生物碱,在华南地区气候较为温和,罗望子芽又具有早熟性,因此一年四季均可嫁接;但由于夏季高温、秋旱,因此,在春季(3—4月)嫁接成活率较高,建议在华南地区最好在春季进行嫁接。在嫁接方法方面,印度、泰国、苏丹等国家已研究和总结的补片芽接法、嫩枝接法、切接法等嫁接方法,我国李建增等采用劈接法,嫁接成活率达到85%以上。罗望子芽接成活率很低,可能由于罗望子生物碱含量较高,皮层薄、芽体小,削芽及剥皮均不易,因此,嫁接成活率较低。劈接方法嫁接成活率也不理想,而以切接法为好。
加强嫁接后管理 嫁接后加强保湿。在华南地区秋季育苗由于干旱燥热,嫁接后接穗裸露,如不采取保湿措施,接穗在一周内几乎全部干枯死亡。用切接法和劈接法,前期基本都能成活,但接穗长到2~3 cm时逐渐枯死,因此接后加强保湿,对嫁接成活至关重要。接穗保湿措施为:一是在嫁接圃内要搭遮阳网,避免阳光暴晒;二是在接穗及整个接口部位用宽3 cm的薄膜带紧紧缠绕包裹,封闭保湿;三是接后及时灌水。及时除萌。罗望子萌蘖较多,不定期发生,一般10~15天除萌一次,否则会影响接穗萌芽和生长。一般在嫁接后15~20天内,接穗开始萌芽,刚萌芽时不能过早解膜。当芽体膨大,长度伸至约2.5 cm,薄膜束缚萌芽生长较严重时,应及时剔破薄膜,使接穗能够良好生长。等抽生新梢半木质化时,解膜除绑。新梢长到10 cm以上时,浇稀薄粪水2~3次促发新梢,嫁接后保持土壤湿润,2个月后每月喷施0.2%磷酸二氢钾2次,并及时清除杂草,至7月中上旬,新梢长20~25 cm时,即可出圃定植。可能由于新引种,罗望子苗圃内基本无病虫害。
园林用途:
景观价值
若对幼树施以园艺盆景技术,又不失为一种上好的盆景制作材料。
生态价值
酸豆主根深,侧根扩展,树体高大,树冠开张,枝粗壮坚韧不易折断,抗旱力极强,特别适应于温度高、光照强的干热气候环境中生长,为燥热地带的指示植物。具有很强的抗风挡雨,固土截流,涵养水源,绿化荒山、荒沟的作用,可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大量种植和发展。
酸角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可以让不同的人在里面各取所需。作为食品人,则选择了酸角作为休闲食品和饮料的首选原料。而医学界的朋友将它作为一味良药,在古老的药方中,在云南各民族的医药典籍中都可寻到它的影子。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酸角全身是宝,它的叶子、花、果实、种仁、木料,甚至根,都被人类所利用。而生态专家们则看到它发达的根系,茂密的枝叶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方面的无可比拟的价值。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