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广西(平南,瑶山、阳朔、千祥山)、广东(连平)、湖南、福建(厦门、崇安)、浙江(泰顺)。日本也产之。
形态特征:
植株高 80-100厘米。根状茎直立,粗壮,粗2-2.5厘米,顶部及叶柄基部均密被鳞片;鳞片狭线形,长约2厘米,先端纤维状而卷曲,全缘,开展而蓬松,薄膜质,锈棕色。叶簇生;叶柄长40-50厘米,基部粗3.5-5毫米并为暗棕色,向上部深禾秆色,上面有浅沟,基部以上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2-3毫米,先端长渐尖,贴生并为复瓦状,膜质,近紫色而有虹色光泽,有透明的六角形粗筛孔;叶片五角形,长50-60厘米,基部宽30-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心脏形并为三回羽裂,向上部二回羽裂;羽片7-8对,间隔1-1.5厘米,稍斜向上,基部最大一对羽片近对生,柄长1.5-2厘米 (向上部的近无柄) ,斜三角形,长20-25厘米,基部宽12-1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截形而不对称,其下侧一小羽片明显伸长,下部有1-2对分离的小羽片,向上部深羽裂达有阔翅的羽轴;第二对羽片椭圆披针形,长15-20厘米,基部宽5-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截形,深羽裂达到有阔翅的羽轴;基部下侧最大的小羽片镰状披针形,长8-10厘米,基部宽约2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深羽裂达1/2;裂片约10对,间隔1-1.5毫米,斜向上,镰状椭圆形至三角形,长6-1毫米,基部宽5-6毫米,钝头,全缘并于干后略反卷。叶脉不明显,羽状,小脉6-7对,单一或二至四叉,裂片下部的小脉往往联结,沿羽轴有一列狭长的网眼。叶坚纸质至近革质,两面均光滑;叶轴、羽轴及小羽轴深禾秆色,上面均密被有关节的淡棕色毛并疏被小鳞片。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中部,在主脉两侧各有不整齐的2列,无囊群盖。染色体2n=82。
生长习性:
生山谷密林下,海拔300米。日本也产之。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