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湖南(衡山、新宁)、江西(修水、井冈山)|福建(建阳,武夷山、崇安、和溪、南平)、台湾、浙江(庆元)、四川(峨眉山、灌县)、贵州(遵义、都匀、印江、梵净山)。日本南部也产之,常见。
形态特征:
植株高50~7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粗壮,粗1.5~2厘米,顶部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8~10毫米,先端纤维状并稍卷曲,全缘,薄膜质,红棕色。叶簇生;叶柄长15~25厘米。基部粗6~8毫米,禾秆色,上面有两条浅沟,密被鳞片,叶柄下部的鳞片卵形,长约1厘米,先端长渐尖并稍卷曲,全缘,薄膜质,开展而斜向下,红棕色,叶柄上部的鳞片渐变为披针形;叶片三角状卵形,长35~45厘米,基部宽25~3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浅心脏形,三回羽状;羽片8~10对,基部一对近对生,向上的互生,彼此密接,稍斜向上,有短柄,基部一对与其上的形状相似但较宽,椭圆披针形,长15~20厘米,中部宽6~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其下侧稍狭,二回羽状,一回小羽片12~15对,互生,稍斜展,间隔3~4毫米,有短柄,披针形,中部的长4.5 ~5厘米(基部下侧一片明显缩短),基部宽1.5~2厘米,钝头,基部截形,一回羽状;末回小羽片7~8对,近平展,无柄,椭圆形,长8~10毫米,宽3.5 ~4毫米,圆钝头,基部与小羽轴合生并以狭翅相连,其下侧稍下延,边缘略有粗钝齿。叶脉羽状,小脉4~5对,单一,斜向上,上面疏被有关节的淡棕色毛,下面偶有贴生的淡棕色细毛。叶纸质,干后暗绿色至褐绿色,下面疏被白色腺体;叶轴和羽轴禾秆色,上面有纵沟并密被有关节的淡棕色长毛,下面被与叶柄上部的同样而较小的鳞片。孢子囊群圆形,每末回小羽片有2~4对,生于小脉顶部,位于叶缘与主脉之间;囊群盖边缘撕裂,膜质,红棕色,宿存。染色体2n=82。
生长习性:
生山谷密林下沟边潮湿的岩石缝中,海拔500~1200米。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