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于我国台湾省,生于北部及东部海拔200--800米山坡树林下或竹林内。本种标本未见,上面描述系摘自《台湾兰科植物》(1977)和《台湾兰科植物彩色图志》(1996)。
形态特征:
植株高5--9厘米。根状茎匍匐,肉质,具节,呈莲藕状,紫褐色。茎直立,肉质,带褐色,无毛,具3--4枚叶。叶片卵形至卵状圆形,长2--3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略成心形,无毛,上面呈有光泽的暗灰绿色,背面带红色;叶柄长7---9毫米,基部略扩大成抱茎的鞘。花茎顶生,长4--7厘米,直立,被毛;总状花序具5---9朵花,长1—1.5厘米;花苞片卵形,凹陷,长7--9毫米,先端渐尖,常较子房稍长;子房圆柱状纺锤形,被毛,具花梗,连花梗长5—8毫米。花多向一侧开放,小;萼片白色略带红褐色,背面被疏的毛,长4.5--5毫米,下部的2/3处合生成筒状,蕚筒展平时宽2.1--2.7毫米,上部1/33裂,裂片三角形;花瓣白色,斜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4--4.5毫米,宽0.7--2毫米,先端钝,具1脉,与中萼片紧贴;唇瓣白色,呈T字形,长6--7毫米,基部稍凹陷呈浅囊状,囊内两侧各具1枚叉状2裂的柱状的腁胝体,中部具爪,爪部长3--4毫米,爪的先端突然扩大成2裂片,裂片近四方形,长2--2.5毫米,其前部边缘具不规则的齿,上面有毛,在裂片基部具1对绿色或灰色的斑点;蕊柱短,具2枚长臂状附属物,附属物与蕊喙先端的2裂片等长且贴近;花粉团共具1个狭长的粘盘;蕊喙直立,深2裂呈叉状;柱头2,位于蕊喙基部两侧。花期1--2月。
生长习性: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