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产江苏(南部)、安徽、浙江、福建(北部)、江西、广东(北部)、广西(北部)、贵州、云南(宾川、大理)、四川、湖北、湖南和陕西(秦岭以南)。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达2厘米,常直生;须根被绵毛。叶基生,多数,叶柄长10—20厘米,槽状,宽7厘米。叶面亮绿色,背面稍淡,卵形或菱状卵形,先端骤狭渐尖,基部楔形或浅心形但下延,长12—19厘米,宽5—13厘米,中肋和侧脉在上表面下凹,背面隆起,侧脉6—8对,弧形,其间横脉细密。花葶直立,高达1米,粗3—4毫米,绿色,圆柱形,中下部有一苞片,苞片淡绿色,基部半抱茎,上部披针形,长5厘米,宽1.2厘米。花10—17朵,排成长约30厘米的总状花序。花梗青紫色,长1.5—1厘米,向花序近一侧平伸,果期下弯,基部苞片1,卵形,淡绿带青紫色,膜质,在花序中部的长1.2厘米,宽约1厘米,向上的较短小,下部的渐长大;花被淡青紫色,花被管下部筒状,长2—2.5厘米,粗约4毫米,等粗,向上骤然扩张为钟状,长约1.8厘米,粗2.2厘米;裂片6,卵状三角形,直伸,长1.8厘米,宽1.2厘米;雄蕊6,花丝白色,比花被长,长达6厘米,着生于花被管基部,不贴生,其上部均排于花冠下方,先端1.3厘米上弯;子房上位,淡绿白色,圆柱形,具3棱3槽,长7毫米,粗2.5毫米,花柱白色,长5.5厘米,上部悬于雄蕊群之下然后上弯,柱头小,顶部具3条浅槽,有乳凸。蒴果黄绿色,下垂,三棱状圆柱形,长3.5厘米,粗6—7毫米,先端具短喙。从顶部室背开裂,种子黑色,扁长圆形,长约4毫米,种翅在上方伸长7—8毫米,宽3—4毫米。 花期6—7月,果9—10月开裂。
生长习性:
在北亚热带主要生长于海拔800m以上的自然土壤上,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荫,抗寒性强,分蘖力中等,土壤选择性差,在湖北宜昌主要分布于海拔800m以上的山地和林缘。阴性植物,喜温暖湿润环境,较耐寒,入冬后地上部枯萎,休眠芽露地越冬,喜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喜阴,忌阳光长期直射,分蘖力和耐寒力极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的土质均能良好地生长。4月上、中旬返青,9月下旬至10月初进入枯萎期,年生长175—185天。分布于中国的华东、西南等地区,东北南部地区有少量分布。
繁殖培育:
多于春,秋季分株繁殖,也可播种或组织培养繁殖。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