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云南西南部和南部、贵州东南部、广西、广东
国外分布:越南北部、缅甸
形态特征:
灌木,高0.3—1米,小枝灰色,全株无毛。叶革质,卵形、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8—12厘米,宽2—5厘米,顶端钝或渐尖至长渐尖,基部楔形,中脉两面凸起,侧脉密,两面明显或不明显;叶柄短,通常长2毫米,稀长约5毫米。伞状花序,腋生,总花梗长约4毫米,具花2朵;花梗长4毫米;苞片半圆形,小苞片合生,近圆形;花托圆柱形,长约4毫米;副萼钟状;花冠长3.2—3.5厘米,红色,下半部膨胀,裂片披针形,外弯。果长椭圆形,红色,长约9毫米,直径7毫米,具长约1.5毫米喙状花柱基。 花期10—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4月。
生长习性:
海拔550—2200米常绿阔叶林,寄生于樟、茶属(Thea)、五月茶属(Antidesma)、灰木属(Symplocos)或壳斗科植物上。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