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国内分布:西藏,贵州,云南,广东(海南)和广西
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小枝被褐色绒毛。叶革质或近革质,广卵形、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9-26厘米,宽4.5-13厘米,顶端圆形或微凹,基部圆形至截形,有时呈浅心形,叶面仅中脉和侧脉被短绒毛,叶背被褐色绒毛,侧脉每边15-20条,在叶面凹陷,在叶背凸起,网脉明显,与侧脉近垂直网结;叶柄长8-15毫米,被短绒毛,上面有槽。花多朵组成团伞花序,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5-10毫米;几无花梗;萼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厘米,花蕾时与花瓣等长,顶端渐尖,外面被短绒毛,内面无毛;外轮花瓣卵状长圆形,长约1.5厘米,外面被短绒毛,内面无毛,内轮花瓣卵状披针形,比外轮花瓣短,基部稍内弯,两面无毛;药隔阔三角形;心皮长1.5毫米,密被绢质柔毛,花柱长圆形,内弯,被柔毛,柱头顶端全缘,每心皮有胚珠4颗,2排。果圆球状,直径约3厘米,被金黄色短绒毛;果柄长1.5厘米,被金黄色短绒毛。花期5-11月,果期6-12月。
生长习性:
生长于海拔340米至2,0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地密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