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属藜科滨藜属多年生半常绿灌木,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单位经过25年的努力,选育出的一个改良品种。四翅滨藜原产美国中西部高原,为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适应的土壤条件和气候范围很广,它高度耐旱、耐盐碱,既是垦荒、退化牧场改良、恢复工矿区的废墟地带、道路两旁、盐含量高的荒漠地带植被、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亦是优良的饲料植物(其营养含量优于苜蓿,目前被称为木本苜蓿,国内需求量大增)。四翅滨藜优异的表现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在澳大利亚、南非、北非、以色列和北美地区都大面积种植,已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饲料灌木。 我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部错庭牧场(已退化的牧场)进行了种源、适应性及造林试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四翅滨藜先后被引入中国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等半干旱地区,表现出了*强的生命力。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成功引种表明:该树种生长迅速、生物量大、营养丰富、抗逆性强、适口性好,是理想的木本饲料植物。我国西部地区气候状况恶劣,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危害面积大,退化草地荒山荒坡利用率低,因恶劣生态条件的限制,可选择的高蛋白木本饲料植物贫乏。四翅滨藜的成功引种为退化草地、荒山、沙化碱地改造和生态恢复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生态改良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对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牧业生产具有积*意义,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从2001年开始,在宁夏、山西、河北等省、区大面积繁殖推广四翅滨藜,已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如今我们有了发展木本高蛋白饲料高产立体牧场的创新模式后,将使四翅滨藜在我国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四翅滨藜的形态生物学特征:为半常绿灌木,无明显主茎,株高30-200厘米,冠径30-450厘米,叶互生,条形或披针形,叶尖渐尖或钝,全缘,无柄,一主脉,叶正面绿色,稍有白色粉粒,叶背面灰绿色或绿红色,粉粒较多,冬季叶暗灰绿色,春季四月中旬返青,九月中下旬枝条中下部部分落叶。茎从基部分枝,分枝繁多。当年生嫩枝绿色或绿红色,半木质化枝白色,老枝条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裂纹,木质白色,四翅滨藜有深且发达的根系。 四翅滨藜的价值和优良特性主要有四点:一是耐干旱、抗寒冷,在年均降水量350mm,年均气温5℃左右,*端*低温-40℃的干旱、半干旱荒漠,盐碱地带均能生长良好。 二是耐盐碱,据试验观察,其在含盐量1.3%的土壤中生长良好。种植一英亩(合6市亩)的四翅滨藜,一年能从土壤中吸收一吨以上的盐分,在弃耕地里种植四翅滨藜后其盐碱度可以降到能够种植其他作物的程度。四翅滨藜是一种优良的盐碱地改良植物,被有些*称之为“生物脱盐器”。是改造盐碱滩的*选品种。三是营养丰富,是优良的饲料灌木。春季返青后生长非常迅速,当年即可成林,根系发达且含有固氮根瘤菌。一年可平茬3次,具有可观的饲料产量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且盐碱地的滨藜有咸味,牲畜喜食。四翅滨藜还具有积累硒的能力,更加提高了饲料质量,并且四翅滨藜恢复能力强,耐啃食,明显优于其它类饲料植物,是荒漠、半荒漠、干旱地区*有价值的优良饲料灌木。四是适生范围广,是优良的水土保持和荒漠改造树种。四翅滨藜不仅能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上生长,而且能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干旱荒漠,黄土高原,盐碱荒滩和沙地上生长。自90年代开始,先后在西宁、柴达木地区种植试验(包括都兰、格尔木周边地区),生长良好,是很好的水土保持,牧场改良和改造沙漠的树种。其早期生长快,能够提早郁闭成林。我国西部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气候状况恶劣,荒山荒沟,沙化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危害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非常适宜种植四翅滨藜。 四翅滨藜被广泛用于路坡固定和水土保持,但主要用于牧场改良。在美国西南部的许多高速公路两旁大量种植四翅滨藜,一方面巩固保护道路,另一方面帮助承受着压力的牧场增加生产量。 四翅滨藜有着耐盐碱、耐干旱、抗寒冷、营养丰富、适生范围广等特点,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气候、土壤环境加大力度进行区域化推广,其将在西北地区的荒山荒地改良、涵养水分、水土保持和公路及社区绿化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联系时请说明是在园林网上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