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近年江苏、浙江有引种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广宁。
形态特征:
竿直立,高5—13米,粗2—6厘米;节间长(25)30—40(50)厘米,圆筒形,幼.时疏被棕色小刺毛,老则变为光滑无毛,橄榄绿色,具一层薄灰色蜡粉,竿壁较厚,坚硬,有韧性,髓白色或枯草黄色,呈横片状或海绵状充满上部节间的内腔,在下部节间空腔内的髓则常干缩,呈薄片状或碎片状附着内壁,中空;竿环平坦或微隆起;竿每节分1—3枝,其枝贴竿上举,主枝梢较粗,二级分枝通常为每节1枝。箨鞘迟落性,暗棕色,革质、坚硬、质脆,中部和基部较厚,背面密被栗色刺毛,尤以其中下部密集,腹面平滑而有光泽,边缘具较密的长约5毫米的纤毛,顶端截形,鞘口于箨片两边各有数条直而坚硬先端略弯曲的刚毛状继毛,其长可达15毫米,箨舌棕色、拱形,边缘不规则,具睫毛,背面具微毛;箨片狭长三角形,直立,暗棕色,先端锐尖或呈锥形,边缘粗糙,内卷,纵脉显著,具小横脉,质较箨鞘稍薄。小枝顶端具2或3叶;叶鞘除边缘具纤毛外,余处均无毛,质厚而脆,鞘口两边稍高,具几根直而先端扭曲的缒毛,后者长7—15毫米;叶舌高1—2毫米,边缘密生短睫毛;叶片厚而坚韧,长披针形,长16—35厘米,宽16--35毫米,上表面深绿色,上表面灰绿色,无毛,嫩叶时基部有微毛,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嫩叶边缘一侧具刺:吠小锯齿,另一侧锯齿不明显而略粗糙,老叶边缘近于平滑而内卷,次脉7—9对,有小横脉;叶柄长约5毫米。花序生于叶枝下部的小枝上,为3—15枚小穗所成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小穗柄长2—10毫米,生有较长的微毛,其下还具长2-3毫米的小型苞片;小穗含5—16朵小花,披针形,长2.5—5.5厘米;小穗轴节问长约3毫米,粗1毫米,基部扁而细,上部具毛;颖2,背而上部密生纤毛,并在边缘有较长的纤毛,而下部则无毛,第一颖披针形,长6-7毫米,宽2—2.5毫米,第二颖长圆状披针形,长9—11毫米,宽4-5毫米;外稃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长10-15毫米,宽4—8毫米,背面密生微毛,上部的边缘有纤毛;内稃广披针形,长5-9.5毫米,脊间宽1—2.5毫米,下部无毛,脊上具微毛;鳞被3,居中一片较小,匙状乃至披针形,长2.5毫米,宽约1毫米,膜质,下部则较厚,边缘上部生纤毛;雄蕊3,花丝长约9毫米,花药长6--7毫米;子房细长、呈纺锤形,无毛,柱头3,长约5毫米,劲直,疏生羽毛。颖果成熟后呈浅棕色,长5—6毫米,直径约2毫米,具腹沟。笋期3月至5月下旬,花期5—11月。
生长习性:
生于丘陵平原或河流沿岸的山坡。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