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分布于朝鲜、日本、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2] 生于海拔150-1000米的山坡、林缘、路旁、灌丛及杂木林间。
形态特征:
直立灌木,高1-3米,多分枝,小枝黄色或暗褐色,有条棱,被疏短毛;芽卵形,长2-3毫米,具数枚黄褐色鳞片。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2枚,线状披针形,长3-4.5毫米;叶柄长2-7(-9)厘米;小叶质薄,卵形、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5-6厘米,宽1-3.5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稀稍尖,具短刺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色淡,被疏柔毛,老时渐无毛。
总状花序腋生,比叶长,常构成大型、较疏松的圆锥花序;总花梗长4-10厘米;小苞片2,卵形,长不到1厘米,先端钝圆或稍尖,黄褐色,被短柔毛;花梗短,长约2毫米,密被毛;花萼长约5毫米,5浅裂,裂片通常短于萼筒,上方2裂片合生成2齿,裂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尖,外面被白毛;花冠红紫色,极稀白色(var.albaBean),长约10毫米,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较短,近长圆形,基部具耳和瓣柄,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先端钝,基部具较长的瓣柄;子房被毛。
荚果斜倒卵形,稍扁,长约10毫米,宽约5毫米,表面具网纹,密被短柔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胡枝子耐旱、耐瘠薄、耐酸性、耐盐碱、耐刈割。对土壤适应性强,在瘠薄的新开垦地上可以生长,但最适于壤土和腐殖土。耐寒性很强,在坝上高寒区以主根茎之腋芽越冬,在翌年4月下旬萌发新枝,7至8月份开花,9至10月份种子成熟,刈割期为6至9月,再生性很强,每年可刈割3至4次。
繁殖培育:
繁殖方法
种子
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播种前3天用“两开一凉”的热水浸种(即用2份开水1份凉水,当水温降到50℃时,边倒水边搅拌种子)。浸24小时后捞出,放萝筐内,在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催芽。当种子裂嘴1/3时即可播种,一般采用开沟条播,按20-30厘米开播,覆土0.5-1厘米,每亩播种量2kg。
插条
选取粗0.5-1厘米的萌条,截成约20厘米的插穗,秋季或早春扦插均可。
栽培技术
前期准备
采种
9-10月,当荚果黄褐色时即可采集。采种方法一般用手撸,采集的荚果晾干后搓掉果柄、清除杂物后,装袋贮藏于干燥通风处。
选地与整地
育苗地选中性的沙质壤土为好。要深翻,一般不浅于30厘米。翻后作床或畦,待播种。
移栽
在有水土流失的坡地,采用水平沟,水平阶整地进行栽植。选根系良好的壮苗.苗木宜截干栽植,穴植。穴径30厘米,探30-50厘米,每穴植苗1-2株,栽后浇水并覆土保墒。
田间管理
定苗
在苗高6-10厘米时进行定苗,条播株距20厘米左右。穴播每穴1-2株。
追肥
在定苗后追施氮肥和磷肥.硫铵5-10kg/亩,过磷酸钙5kg/亩,可加速幼苗的生长。
除草松土
苗出齐后即可进行第1次除草,以浅除为好,切勿过深。以后视杂草情况再除1-2次即可。
排水灌水
在苗期保持湿润;幼苗时不耐涝。注意排水。
平茬
2-3年时需进行平茬,促进其生长发育。
病虫防治
病害
有根腐病、白柑病锈病,可用50%的多菌灵或70%的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洒。
虫害
主要害虫有食心虫、蚜虫,可用1000-1500倍40%的乐果乳油或1500倍的50%的碡胺乳油防除。
园林用途:
胡枝子花繁色艳,姿态优美。宜丛植圩庭院的草坪边缘、山边、假山旁,常用于防护林,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改良土壤树种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