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剧院周边市政道路起伏,与人工湖高差较大,景观规划采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处理地形,基本做到全园无障碍,保障游客安全游览。
国家大剧院人工湖湖岸标高45.10m,西与石碑胡同路高差-0.68m到+1.43m;南与人民大会堂南路高差-0.71m到+0.3m,通过修建人工地形和缓坡通道,高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在石碑胡同路中段,由于绿地宽度最窄处只有0.91m,绿地内外路面高差最高达到1.27m,局部不得不加高挡土墙,并修建台阶来过渡。
国家大剧院8.49万m²景观绿化用地内近1/3的区域建有地下构筑物,绿化所需覆土厚度南区最薄处仅有30cm,北区普遍不到70cm。
规划通过抬高绿地增加种植土厚度,并堆造微地形栽植大树。绿地内普遍进行土质改良,为新栽树木生长打好基础。
国家大剧院地表水主要依靠地表坡度自然排放。排水原则是红线外的雨水向外排,汇入市政道路雨水系统;红线内部雨水就近引入排水暗沟中,再通过专用系统排入市政管网。
排水暗沟内径宽度0.4m,总长约1250m,设在环湖路外侧,单区段排水长度余310m,采取特殊措施避免因泥沙淤积阻塞。
|
|
大剧院建筑内部装饰华丽,“兰花草”图案体现在天花、地面、墙壁乃至栏杆扶手等细部装饰中,处处彰显浓郁的中国特色。 |
|
环湖路与剧院内部大厅、环廊等采用相同的铺装纹饰,内外呼应,唯材料简化,尺度放大。大剧院内外所用石材全部国产,集中展示中国丰富的矿藏资源。
室外工程所用灰色花岗岩产自北京郊区,与人民大会堂西广场用料一致,避免道路两侧出现大的反差。
除道路铺装、挡土墙外,还应用于建筑出入口及各种地上构筑物外饰面。对用量最大的环路广场铺装,设计将石材规格简化到300*900和300*600两种,大批量加工可以降低成本。 贴面石、道牙石等要求采用弧型加工,密缝铺砌,展现精湛的设计和施工管理水平。 |
|
大剧院景观绿化在建筑外围构筑一道绿色屏障,使大剧院座落在森林之中,漂浮于水面之上。主体建筑造型简约柔和,环境设计亦追求流畅自
然,摒弃浮华。绿化设计主旨是营造绿色环境,突出主体建筑。
绿化设计着重把握植物群落的整体效果,及与建筑设施的配合协调,绿化树种构成非常简单。
乔木选择生长速度中慢型的油松、桧柏、臭椿交织出茂密丰富的林冠线。花木选择颜色淡雅的红叶李、珍珠梅,花开惊艳而不醒目。林缘以大叶黄杨满栽围合,施以柔和起伏的造型修剪,如云雾似波浪。
规划绿地内现有树木大国槐、大桧柏等有条件的全部保留,新旧结合。植群郁闭后,将有效隔绝外部城市环境的不良干扰,并改善局部小气候。
沿长安街远眺,大剧院掩映在高低错落的绿树丛中,随着树木自身丰富的景观季相变化,春花秋叶皆随时令自然呈现,精美无雕饰。 大剧院新建人民大会堂西侧路绿化与人民大会堂现有绿化结合的很好,绿树依托、湖水倒映,令大会堂焕发出全新的面貌(图05-06)。
大剧院规划北区广场林荫树选用栾树和油松,与长安街以北行道树呼应;大台阶种植池栽植美国海棠,分枝点高不影响人行;广场两翼绿地边缘种植2m宽的草坪带,在重大节日临时摆花装点气氛;北入口天桥是人民大会堂和大剧院的最佳取景点。
天桥屋面荷载低、覆土薄,满栽小叶黄杨,局部利用地下车库轴心桶种植大银杏,遗憾的是,因后期施工调整,一些精彩的规划构想未能得以实现。
|
|
大剧院南区景观设计配合古银杏树和休闲花园,定位为四季观赏、突出秋色。集中展示银杏、元宝枫、红叶李、玉兰、紫薇、玉簪等观赏植物,为北京金秋国庆增添一抹俏丽的色彩(图07)。
大剧院南区景观设计配合古银杏树和休闲花园,定位为四季观赏、突出秋色。集中展示银杏、元宝枫、红叶李、玉兰、紫薇、玉簪等观赏植物,为北京金秋国庆增添一抹俏丽的色彩(图07)。
国家大剧院景观绿化树种简约,但配植精细。同一树种,区分实土种植亦或屋面种植,置林中还是通道旁,对苗木大小、造型、分枝点高低等都有不同要求,务求完美。 |
|
|
喷灌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电脑自控技术,自动探测土壤墒情,依据土壤含水量实施喷灌。此外,根据乔灌木对水分的不同需求,设计特别针对大乔木设置滴灌系统,做到一树一滴,实现全园全自动灌溉。
|
|
国家大剧院夜景效果如梦如诗。
静静湖水倒映苍穹,穹顶上星光闪烁与夜空交相辉映,天地合一。渐变的玻璃幕如同徐徐拉开的大幕,将内部璀璨的剧场展现在游客面前。为实现这样效果,必须降低环境亮度,景观规划按照北京城市相关规范的低值进行照明设计。
除北入口广场外,场地大部分区域都只有最简单的功能性照明。灯具造型亦非常简洁,与主体建筑造性呼应。
|
|
|
|
|